发布时间:2025-03-10 17:34:22    次浏览
父母的爱情故事编者按:清明刚过,人们从祭祖扫墓的思绪中回归日常,读者张红军来信诉说了一段50年前他的父亲从江苏前往新疆支援建设后,与他的母亲相识、相爱,几年后两人为“返城”又离婚,最后复婚的纠葛故事。夏慕容 图张红军(连云港)1965年9月8日,高中毕业后的父亲花了5分钱将户口过到新疆,从家乡坐火车到吐鲁番,又从吐鲁番坐了4天4夜的解放牌大卡车,终于到达新疆阿克苏阿瓦提丰收三场,成为第一批“江苏省支援新疆建设知识青年”的一分子。当年的解放牌大卡车上分4排坐着32个知识青年,命运将一个大眼睛姑娘安排到父亲的对面,“我们面对面坐着”,故事就这样开始了。父亲和母亲正式恋爱是5年之后的1970年,恋爱的方式是两人共同养了一条叫“呆子”的狗。那时父亲在农场里放羊,属于半自由职业者,他和母亲所住的“地窝子”刚好在河的两岸正对面。每次母亲到河边洗衣服,父亲就在这边看着。农场里一度闹“阶级斗争”,父亲被列为批斗对象,大嫂们都来劝母亲:“那个‘地主羔子’有什么好的,我们给你介绍一个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母亲只是一笑,她悄悄把探听来的消息写成小纸条,洗衣服的时候埋在身后地下,而每次父亲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到,从无失手。父亲母亲把这解释为“心有灵犀”。那段时间两个人不方便见面,每天只能这样隔河望着。倒是“呆子”根据现实重新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它每天晚上守在父亲的地窝子门前睡觉,早晨准时到河对岸的母亲那里报到,母亲走到哪它就跟到哪,母亲上工了,它就坐在地头静静地看着她,直到黄昏日暮。父亲和母亲的这场恋爱一共谈了8年。8年间父亲自学成才,练出一手好木匠活。当时知识青年都睡简易的木棍拼床,父亲刻苦钻研,做了一张镶有黑色人造革靠背的高低木板床,乐颠颠地扛到河东。这使母亲成为农场第一个睡上木板床的姑娘,也是让她至今还感到无比自豪的事情。1978年,父亲和母亲回老家探亲并结为夫妻。二人回到农场,分到一间半土砖房,在此安了小家。1979年我出生,同年出现第一例知识青年返城的情况。符合特定条件的知识青年可以返城的消息如同原子弹在戈壁滩上空引起轰动,大家纷纷创造条件,为回家乡在所不惜。1984年,距离父亲母亲到新疆整整20年,父亲和母亲双双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由于当时的返城政策中有一条是“单身”,所以,和当时的很多知识青年一样,他们采取了假离婚、再复婚的手段,拿到离婚证不到半年,就去领了结婚证。父亲回忆说,那年农场里办离婚协议的人,整天排着长队,也有很多人借此真的分道扬镳了。再见,新疆。父亲和母亲把所有的家具物什变卖,唯有那张单人床,左看右看不舍得扔,干脆一起运回老家,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直到今天还在。